第二場法鼓講座-藝術與文學類主題_民間傳統的當代傳承與博物館





本學期第二場法鼓講座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副教授蒞臨演說。當天氣溫驟降,不過到場聆聽的同學卻非常踴躍參與。黃老師首先介紹投影螢幕上「大溪普濟寺」的全景照片,寺方主祀關聖帝君,每年農曆624日「關聖帝君聖誕慶典」,被視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為期數天的祝壽遶境,宛如民俗嘉年華會,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以此開端為大家解說本次專題何謂新的遺產–無形文化遺產。

黃教授以下面四個單元為題依序介紹:

一、無形文化遺產,探討新的遺產概念與保存維護方法與倫理:「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簽署2003年公約的締約國提名,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轄下之委員會審查、列名。此是指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文化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與文化展現。黃老師特別強調文化表現形式是活的樣態,而非過去有形的大都是過去遺物。「無形文化遺產」並非「世界遺產」的一類。二者分別屬於UNESCO兩項不同的計畫,無論是對象、種類、體系、公約與審查機制,皆大大不同,逕渭分明,外界往往混淆而論。然而值得大家共同重視的是,二者文化價值皆卓越顯著,人類皆有保存、維續與傳承給下一世代的責任與義務。

二、社群主體、社會支援網路建構的難題。探究社會固有的刻板印象,如宮廟信仰對青少年的影響和改變。

三、前瞻教育與當代實踐:文化資產教育的新課題;如何保存文化資產並活化,是許多國家展現文化力的重要課題,需要新的文化想像,以突破城市發展與文資保存兩難的窠臼。

四、案例–大溪生態博物館與社頭文化傳承。老師以國內案例研究說明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大溪大禧」是連結關聖帝君聖誕的慶典往前延伸,將籌備過程納入文化儀式中。在普濟堂舉行開幕儀式之後,隨後眾社頭、遶境大隊和神轎就會浩浩蕩蕩地開始 #與神同巡 遶境,並帶來各種特色藝陣、還能看到大溪眾將軍(台語_大神尪)的風采。

最後再透過三太子機場接機影片和國外演出案例等紀錄,令同學們對於無形文化遺產有更進一步的體驗和認識。


延伸閱讀:

大溪大禧關公生

[活動]大溪大禧關公生|三太子搭捷運去接機|大仙尪神將機場快閃遶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