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法鼓講座心得分享





講題「信念與態度慈善組織的經營與政策執行」
本學期第二場法鼓講座在4/17日下午14:00-16:00GC102教室舉辦。首先由教務組長見弘法師介紹今天演講者,是來自台灣大學政治系劉康慧副教授,劉教授畢業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事務博士,其研究領域包含:公共政策、公共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等。劉教授一開場即分享她因在德貴學苑與系主任鄧老師結識因緣,而促成這場殊勝的演講讓她非常法喜及感恩。而透過講題「信念與態度慈善組織的經營與政策執行」,相信對於同學們未來在研究和工作都有相當的關聯性。
當今世界上確有另一群人面臨貧窮、飢餓與疾病的威脅。劉教授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主要是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期望於西元2030年之前能達到此一目標。但貧窮有不同形式,對貧窮的解決對策,相對於慈善組織有其重要性。而對貧窮的信念與態度也影響著慈善組織如何去執行福利改革。貧窮的解決對策對慈善組織之重要性,老師以舉例介紹有:喜憨兒(憨越部落)宗教團體–慈濟志工迪諾於莫三比克水災後,在路邊看到一位小女孩,正小心翼翼的把濕的課本翻開,希望太陽的熱力可以將書本曬乾。讓他非常不捨而落淚的動人新聞。以及網路公益家沈芯菱,透過對電腦的興趣,她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農產品直銷網站,解決小農的困境;隔年,有感於台灣城鄉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又成立一個集合國中小各科目多元領域的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希望透過24小時免費的教學平台,幫助資源比較欠缺的同學有一個教育的機會等令人讚嘆的事蹟。
「如果我們能把一個人降落在月球上,為什麼我們不能解決貧民窟的問題!?」劉教授以理查德·R·尼爾森書內的這句話,對貧窮的信念與態度分為:人力資本論、社會結構論、
貧窮文化論、救濟依賴觀點。她並以香港一張時事漫畫「兩極社會窮人難上游」,引伸出貧富懸殊問題,爸爸邊吃飯邊看報,像在找工作,代表貧窮家庭的父母,在知識型經濟社會中難找到合適工作,更難擺脫貧窮,改善生活。
接著老師分享她長期研究有哪些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開啟應對貧窮的智慧有以下五種1.共同生產(增進同理心)2.人工智慧(消除人的偏見)3.微型創業貨款(自由與選擇)4.随機對照試驗(降低刻板印象因素)5.心靈環保等。現場劉教授讓同學們去sli.do投票,猜一猜請問現代的沖水馬桶是何時發明的?挑戰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創新改造廁所。觀看影片介紹微型創業貸款,一種透過小部借款等金融服務給低收人,貧村的民眾。讓他們能夠自我雇用,產生收人,以幫助其個人及家庭的方法。隨機對照試驗的基木方法是將研究對象随機分組,對不同組實施下同的干預,在這種嚴格的條件下對照效果的不同 在研究對象數量足夠的情况下、這種方法可以抵消已知和未知的混雜因素對各組的影響。而在聆聽聖嚴師父開示中提到:安貧樂道是面對物質懂得知足而致力於心智的開發。開啟應對貧窮的智慧:心靈環保有四種環保、心六倫、心五四(四安 四他 四福 四感 四要)
最後劉教授邀請同學彼此分享今天兩題QA:從我們白身,可以從消除什麼形式的貧窮做起?,對今天哪些消除貧窮的方式印象最深刻?引起大家熱烈考論和熱情回應,結束一場身心靈充電的豐富饗宴。謹此感恩老師精采的演說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