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綜合座談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致詞~
  







重點整理-
主辦單位: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致詞勉勵
2015年舉辦第一屆青年學者論壇到今年第二屆第二階段,已將近四年了。首先分享我們第一屆的成果已經出版,收錄在中華佛學研究的論文集–「無盡燈」,彙集有八篇論文集版本和廖老師的寶論,內容都非常精彩。在期刊上也收錄共六篇,都是同學們這幾年的醞釀、實地考察的成果發表。而這兩天所進行發表的研究同樣會做最後的收錄審核後出版成冊,這些成果就誠如聖嚴師父所說過:「學術一途沒有速成的捷徑。」一定要努力下功夫,如果想要走捷徑是無法開出燦爛的結果,也絕對逃不過老師們嚴密的慧眼。至今我們走出了學術上為年青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台,對於接下來我們要如何走向未來,理應思考如何為漢傳佛教盡最大的努力和奉獻。

接著四位與談人依序發表
第一位–蕭麗華教授
蕭老師分享自己有如回娘家的感覺,因為過去常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老師讚嘆每位參與者的福報都很大,透過法鼓這個舞台,讓青年學者跨國際面向而發光發熱。所以目前雖然他的教學工作非常忙碌,但以感恩心與回饋這個平台,將學術把關更嚴謹做得更好。
第二位發言-林智莉教授
對於佛教戲曲有相當專長研究的林老師表示:雖然佛教文學史在佛學研究領域中屬於邊緣的範圍,而佛教戲曲更是邊緣中的邊緣;但是這次有兩篇關於佛教戲曲的研究發表,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也期待未來如觀看目蓮劇的觀眾日以萬計般,有更多學者對此一領域做更多的研究和發表成果。
第三位是系主任-鄧偉仁教授
鄧老師表示:在開幕第一天針對發表者所謂的是不是做「佛教研究」的這個問題,提出學科與學科間有趣的想法,參與本論壇的學者包含有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宗教系等,用佛教的材料元素,再回到個人的學科領域,可以確定佛教是不可忽略的研究元素。跨領域的想像研究空間,台灣佛教研究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及特色,才是最重要的未來展望。
最後論壇籌備委員-廖肇亨教授總結
廖老師回顧論壇從五年前開始的摸索階段,我們最初的初衷以鼓勵青年學者做佛教研究,從第一階段的發想到第二階段的論文呈現,以團體研究的特質孕育優秀青年學者的計畫,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其用心良苦。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世間萬物無不變異,但主辦單位在鼓勵青年學者的心願卻是不變的。廖老師也提醒同學面對未來里程碑要存有危機感,重點不是結果而是在過程。研究佛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除了基本功要扎實,經典的涉獵絕不可廢,不是只停留在表象上。但佛教畢竟是佛教,佛教之所以為佛教的部分,其主要在神聖的本質本源。更期待學者們以新文獻、新視野、新方法在漢傳佛教的學術研究上,做出更宏觀的成果提升。




分享之後:

這是我第三年參加論壇的義工團隊,除了能盡點微薄之力;但收穫最多的是聆聽到與會學者、教授們精彩的演說。佛學研究是一條不歸路,弘揚漢傳佛法更是盡未來際的神聖使命。無量心感恩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悲願,期勉自己應當如是學習絕不退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