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天臺峰、古拜經台、一線天、地藏古佛洞、天台禪寺、化城寺




鸚鵡觀海~





金地藏菩薩的足印~~與化城寺展出的僧鞋尺寸一樣大小~~









大鵬聽經石

傳說僧地藏在此拜誦經,大鵬飛來聆聽而感化為石。拜經台建於清代,寺內有塊長方形條石.

上有凹下的腳印,相傳是僧地藏跪拜時的墊腳石,日長年久而留下足印。



















天下第一鳳凰松~













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據傳是金地藏率眾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既為寺院防火,又為僧侶和香客放生之用。池中龜鱉成群,遊魚歡跳,吸引遊人爭相觀賞。池前是平整、開闊的化城廣場,廣場中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是紀念金地藏母親的。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金地藏卓錫九華後,萬里跋涉來山尋兒回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為母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被感悟,終於留山助兒護佛,後人在廣場建塔紀念,稱娘娘塔。但是,九華山也有人稱娘娘塔是紀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論是母親還是妻子,娘娘塔的傳說都是美麗的,都是對金地藏品格和中韓友誼的歌頌。廣場四周為九華老街,一律二層民居,白牆褐瓦,古色古韻,與聖地氣氛相融。









 

 

由於昨天下午我們已經抵達九華山,所以今天安排的參訪重點是上天臺峰。必須搭索道才能上山,於飯店做完早課享用過早齋之後;我們以輕便裝扮登上一段石階大約半個小時就到天臺索道入口處。大家依序排隊等候纜車,每一車坐6個人,速度很快10幾分就抵達終點站。身在纜車內望著車外整片九華山群峰,靈山勝境果然令人嘖嘖稱奇與讚嘆。第一個參拜的就是古拜經臺,從索道出口一路都是筆直的石階而上,走階梯倚靠的是膝蓋腳力,我們用禪修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每一步當下,已最輕鬆省力的方式行走。團員們的年齡雖然都偏高,我們戲稱是千歲團,但大家隨時在用方法;安靜專注的隊伍和身旁四周吵雜的遊客全然不同。沿途還看到有年輕的男孩竟然坐抬轎,還直滑手中的手機,真是無言以對。

 

大約15分鐘之後古拜經臺赫然出現眼前,大雄寶殿旁有數十石階拾級而上,拜經臺殿內供奉地菩薩聖相,右邊年輕的出家僧是他的弟子道明,左邊現長者像是獻地供養地藏菩薩在此修行的閔公

尊者〈也就是道明僧人的父親〉。殿前有一塊用壓克力玻璃罩護著石坪上的一對大腳印,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在此拜(華嚴)經所留下的印跡。大家依序進入殿內禮拜瞻仰,隨後走下台階進入大殿禮佛膜拜。大雄寶殿內恭奉著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阿彌陀佛聖

像,東西兩單供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兩旁有南無十八羅漢尊者塑相,後殿有海島觀音。上山來朝拜的信眾人潮真的非常的多,香煙裊裊各個虔誠恭謹令人肅穆動容~

 

稍待各組人數到齊之後,繼續攀爬石階上最高頂的萬佛樓。懸崖峭壁來到中天世界,仰看著石壁上刻鏤的「非人間」三字,回頭剛才的來時路,內心百感交集!此生能來到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朝拜,是何等的有福報與善緣阿!來到佛前頂禮三拜之後,依著導遊的引導,先上一線天體驗,入口處的石壁寫上「東方極樂」,從僅容一人寬度的石壁中穿過走出,現在眼前的「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彷若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般。再由左方繞過萬佛樓走臺階往地藏古洞,路口立有一花崗石碑刻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再度示現地藏菩薩所發的廣大悲願心。走下石階盡處是一塊小平台,山壁間開鑿的山洞就是金地藏在此修行的古洞。

從這裡俯瞰整個九華山的秀麗雄偉,令人更加緬懷感念金地藏菩薩於此弘法利生的偉大事蹟。行前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功能,搜尋看到有關九華山的圖片分享,而此刻自己置身在這聖地一切的感受和體驗已非言語可以道盡!時空更迭物換星移,但是修行這條漫長的道路,就如同一切菩薩摩訶薩所教化示現的,一定要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在古洞內頂禮三拜後,從古洞旁的地下道走回到萬佛樓大殿中,全體在團長和悅眾菩薩法器帶領下,我們一起念佛共修圓滿在天台禪寺的朝聖禮拜。順著來時路的石階返回索道站,回程時據導遊的解說才知道早上的石階來回約近三千多個階梯,她不敢行前告知是怕我們聞之色變給嚇到。其實團員中很多人已經是第三次跟江老師來九華朝聖,就以高齡83歲的高老菩薩,依然是健步登峰面不改色啦,所以更加令人讚嘆所有長者菩薩的毅力和信願心!

 

接著安排大家前往九華山閔園附近的比丘尼庵,這些女眾法師各自在此處修行蓋寺院,平日較少香客來此,所以大家把握這難得的因緣,順著方向進入禮佛隨喜功德。最後參觀有千年歷史「天下第一松」美譽的巨大鳳凰松,松葉翠綠果實累累茂密蒼鬱,果然名不虛傳。

走出九華古街商店往餐廳用齋時,剛好巧逢祇園禪寺水陸法會正在送聖遊行,大家紛紛停下腳步,雙手合十目送遊行隊伍恭逢其殊勝的盛況。這次朝聖遇到很多寺院正舉辦水陸法會,請教導遊得知:九華山的寺院每年都會舉辦經常性的水陸法會。後面幾天的行程在無錫、浙江等地的寺院也都舉辦水陸法會,設有許多壇位。不過感覺這裡的法會比較傳統,有別於法鼓山僧團改良的法會形式。

 

用過午齋之後,繼續登上階梯前往肉身寶殿,原名地藏塔,俗稱老爺頂。我們在殿前整隊依序繞著外殿廊道三匝,朝山禮拜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再進入大殿中頂禮地藏寶塔,許多來朝拜的善男信女也接受團長的邀請,和我們一起共修唱誦禮拜。圓滿結束我們以帶來的佛卡吊飾和菩薩們結緣,彼此都充滿法喜和感恩之情。下山後緊接著前往化成寺參訪,對外開放後,化城寺改為歷史文物館。珍藏許多寶貴的佛教文物,我們在大殿禮佛圓滿祈福法會後,看到大殿中有金地藏當年留下的僧鞋和皇帝御賜的寶冠,千人大缽等古物。最後步出化成寺給大家半個小時自行活動,有的人到寺前的古街巡禮、有的靜坐在放生池周圍的廣場,端看眼前景物光影的變化。當下微風徐徐,天空湛藍伴著漸漸西沉的夕陽,能與這麼多善知識聚會一處,夫復何求?回到下榻的飯店用完晚餐之後,大家一樣上會議廳一同做晚課,結束當天所有活動。

謹此

合十

延伸閱讀: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被傳說是四大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以上四處合稱「四大菩薩道場」,四大佛教名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稱。

 

天臺峰又稱天臺正頂。海拔高度1325,略低於十王峰,因天臺是信眾朝拜地藏聖跡之所在,所以往往將天臺稱為九華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頂的地藏寺(即地藏禪林),古名天臺寺。來九華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稱之為中天世界。這裡也是遊客遊遊九華必到之處。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為青龍背,因驕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龍頭峰上有平臺,約20平方米,臺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鐵鼎,有鐵欄環護。天臺峰最高處名雲峽,有兩大岩石,並立為門,下寬上窄,從岩隙仰視,藍天一線,又名一線天。此處是觀九華全景,看雲海日出最佳處,天臺小日為九華十景之一。前人有石梯雲折斷,松洞水飛還詩句描繪其險,有從此置身愉仞上,不須別處覓蓬萊詩句述其境。故民謠曰:上九華不到天臺,白流汗等於沒來。龍珠峰,又名天臺崗,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岩石,名龍珠石

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即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兩峰間有拱形石橋,名渡仙橋。十王峰迎面而來,謂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十餘步,即進入寺內。拱形橋上的橫樑鐫中天世界”4大字。

古拜經台位於天臺峰下,又名大願庵,台後有峭石20高,造型酷似老鷹扒壁,僧人稱大鵬聽經台,相傳是金地藏拜(華嚴)經的地方,殿內石坪上有腳印凹痕,傳為地藏所留。

拜經台大雄寶殿,1994年重建,建築面積65 0平方米 。重簷歇頂,框架結構,造型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後面海島觀音,兩旁十八羅漢

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上築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牆壁上嵌有“古拜經台”字樣的碑刻一方。台後有峭石20高,造型酷似“老鷹扒壁”,僧人稱“大鵬聽經石”,相傳是金地藏拜經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塊長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腳印。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羅(今朝鮮南部)國王的近親金喬覺來九華修行,潛心修持75年,99歲圓寂圓寂後,葬於九華。據《九華山志》記載,金喬覺圓寂後,安放南台,盤坐在一個特製的大缸中,三年後開缸,不但肉身不腐,而且面目栩栩如生。這是九華山記載的最早的圓寂後肉身不腐的高僧。

 

西元794年,僧人金喬覺圓寂,享年99歲。依浮屠之法,生殮缸內,葬於神光嶺上。三年以

後,僧徒圍著殮缸造塔,又在寬闊的塔基上興建殿字,殿頂與塔頂相接。這座殿中有塔,塔中

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是著名的肉身寶殿。不過現在已經無法看到金地藏的肉身舍利。

肉身寶殿在九華嶺西端的神光嶺,萬曆皇帝賜名護國肉身寶塔。地藏菩薩的塑像,端坐在殿內的木質黃金塔內,金光燦燦。寶殿用白玉石鋪地,四周環繞精美的石柱和木刻畫廊。塔頂,也就是殿頂鋪著古代的鐵瓦。塔頂正門上懸地藏王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一千多年來,肉身寶殿雖有興廢,但迄今氣魄非凡。今肉身寶殿系清同治年間所建,築於高臺之上,石柱,紅牆,鐵瓦,漢白玉鋪地,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由地面進入殿內需攀登81級石階,由肉身殿北大門進入殿內需攀登99級石階。殿中央地藏塔是一座七層木塔,塔基用漢白玉砌成。塔內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騎著涉水如飛的諦聽,左為他的弟子道明,右為道明的父親閔公。因為道明先入空門,成為父親的師輩。塔的前安置著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兩側是十殿閻羅拱衛而立。整個大殿莊嚴肅穆。


    
唐以後,九華山寺廟日增,僧眾雲集,香火綿延,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明、清鼎盛時期,寺院多達360餘座,僧尼四、五千人,游「香火之盛甲於天下」,「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之說。九華山現存寺廟90餘座,以化城寺、祗園寺、甘露寺、百歲宮、旃檀林、肉身寶殿,天台寺、慧居寺等寺廟規模較大。這些廟宇藏於深山密林之中,或依山就勢,或高低錯落,具有皖南古民居的建築特色。

 

化城寺全國重點寺院。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該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平地高臺上建寺,地位突出,氣勢非凡。寺前高懸趙朴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額,遒勁秀美;四根石柱上刻有兩副名聯,對仗工整。一曰:大聖道場同日月,千秋古刹護東西;二曰:華峰前香雲縹緲,化城寺裏花雨繽紛。門前鑲嵌化城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這是化城古寺光輝歷史和顯赫地位的展示。舊志載: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建寺,曰:九華;唐開元末有僧人檀號居於此,寺額化城。至德初青陽縣鄉老諸葛節等上山,發現在東崖石室中苦修的新羅僧地藏,深為感動,於是買下檀公舊地構築台殿,以成琳宇,請地藏大師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於新寺,於是化城寺成為地藏大師修行之所,成為九華山地藏道場開山祖寺。千餘年來,古寺歷經興廢,在歲月長河中依然聳立。現存四進民居式殿宇,前三進為清代建築:一進靈官殿,二進天王殿,三進大雄寶殿。二、三進之間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為四水歸明堂。大雄寶殿全木窗門,門楣上刻有冰紋窗櫺。頂中大藻井九龍盤珠浮雕為藝術珍品。四進藏經樓為九華山惟一明代建築,近期按原貌修復。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留言

釋印隆 (慚愧釋子,出家人)表示…
感恩常進菩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