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泊爾朝聖第十二天(2/23)

如果這真的是法輪顯相,我相信這是全體48位團員對諸佛菩薩虔誠恭謹之心,

所感應道交的瑞相。











遠拍第13號印度教的石窟~










一間間修行者的禪室~




第5號石窟~



 

 

 

 

參訪愛羅拉石窟(ELLORA)—奧蘭卡巴機場–德里機場—香港轉機

 

愛羅拉(ELLORA)石窟,共有35個石窟,前12號是佛教石窟,建有寺院、佛學院、佛塔等,

宏偉壯觀;13號至26號是印度教石窟,27號至35號為耆那教石窟。

 

經過連續兩晚睡火車的全新體驗,昨晚終於又回到飯店住宿了,幸福常常由比較中感受到特別

強烈。尤其這趟朝聖之旅在今天即將到尾聲,昨晚躺在清潔舒服的床鋪上,倍加感念自己擁有

的實在太多太多。今早全體借用飯店餐廳先做早課後,用過早齋便上車前往最後參訪的景點:

愛羅拉石窟。

愛羅拉石窟,建在恰馬德利(Chamadare)小山丘,愛羅拉石窟和阿占達石窟一樣,歷經500多年方開鑿而成之石窟寺院。全窟延伸2公里以上,是從公元6001000年間接連不斷地開鑿而成的宗教聖地。在這座遺址,充分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創造力和不同凡響的工藝,由於石窟涵蓋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的石窟寺院,也展現當時印度人的寬容、慈悲的見證。

與阿占達石窟並列為印度石窟藝術代表作的艾羅拉石窟,同樣也位在奧蘭卡巴(Aurangabad)附近,只不過艾羅拉石窟的開鑿年代比阿占達石窟來得晚,34座石窟區分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三種。艾羅拉石窟採南北走向開鑿的新月形玄武石岩壁上,由於岩壁的坡度不像阿占達石窟那般陡峭,因此位於艾羅拉的石窟群都擁有寬廣的前庭。

艾羅拉石窟包含有12座佛教石窟(西元600~800)17座印度教石窟(西元600~900)5座耆那教石窟(西元800~1000),從這些石窟中不僅可得知在遮盧迦王朝(Chalukya)和特拉什特拉庫塔王朝(Rashtrakuta Dynasty)統治德干地區期間,印度教蓬勃發展、佛教逐漸衰落與耆那教崛起的情況,同時也代表著當時包容各種宗教的社會狀況。 考古學家把這34座石窟從南向北依次編號,南端第112窟為佛教石窟,中間第1329窟為印度教石窟,北側第3034窟為耆那教石窟。就建築藝術層面來看,艾羅拉石窟以精緻的雕刻聞名,這些石雕雖然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宗教,但在風格上都受到印度教藝術的影響。

從飯店到艾蘿拉石窟群車程大約一個鐘頭,下車後放眼望去山巒層疊、綠茵盎然,有別於前兩天在日正當空下參訪桑奇和阿占達的酷熱,早上的陽光特別溫暖從頂門上片灑全身。因為下午必須前往機場,所以我們偏重在參訪佛教石窟為主。導遊依序從1號窟方向行進介紹解說:

從最南邊的一號石窟,參觀一到十號,其風格大多以莊嚴儉樸為宗旨,隨著當時印度教石窟多變繁華的影響,使得末期完成的十一號和十二號石窟好像有著互別苗頭的味道在,以方形列柱式三層建築結構,配合大量的菩薩、胸部豐滿姿態撩人的女神像混合雕刻,與過去強調莊嚴肅穆的

氣氛大為不同。佛教在印度三大教派中是最先走入歷史盡頭的。大約西元800年,佛教的信徒逐

漸的減少,從此出錢出力來蓋新洞窟的信徒也慢慢變少了。

參觀到第五號洞窟是最大的比可羅(Vihara),全長36公尺、寬18公尺,半圓型屋頂用24根列柱

式圓拱相襯,非常壯觀,兩排有小石椅,可證明從前此地被作為禪堂或講堂之用。我們一走進

石窟中,感覺特別熟悉親切感,因為除了它是石刻建材外,其格局與我們法鼓山的禪堂有相當

程度的蕾同。大家不約而同禮佛三拜後,趕緊坐在石椅上安坐體驗這麼難得的因緣。當下浮起

念頭是自己過去生是否也曾經來過?同樣與好多善知識們同願學佛度眾生呢?這種熟悉的感覺

似夢還真,只能說因緣真的不可思議!

短暫的體驗放鬆後,我們又沿路參觀到第10號窟。此洞窟的特色與阿占達佛殿一樣,採圓頂

仿木雕刻。都在石頭上仿照木造建築而雕刻出柱子和樑。團長江老師布達要在此殿堂

佛前做祈福法會,大眾即刻排班隨引罄聲持佛號誦心經繞佛三匝。全體恭敬合掌長跪

於佛前,由團長感恩諸佛菩薩的庇佑,龍天護法善神的加持,讓我們全員48人一路朝聖

平安吉祥。我們想不到旅程的最後是能夠來到這麼殊勝的佛教遺跡石窟中,禮拜最敬愛

的佛陀世尊。這十二天走過的佛教聖地,是依循著佛陀所遺留下的足跡和境教,做為一

名佛弟子,此生能有此福報善緣親自來感受,體會佛陀一生在說法度眾的大悲願心。但

願眾生得離苦,唯有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才是最究竟的解脫之道阿!

最後參觀的第12號窟內的佛像,因為有別於前面佛陀以安座的法相呈現,石壁中龕入

的佛相是我們熟悉的結趺珈坐,所以對洞內的佛相特別有感應。禮佛三拜問訊後,很

自然打開相機拍下幾張,隨後趕緊隨眾告假走出這最後的一個佛窟。團員們有幾位隨

導遊到第13號印度窟參訪,當下沒有多考慮並沒有跟著去,所以大部分人一勁往出口

處集合準備上車回飯店用午齋。

當我們抵達奧蘭卡巴機場準備飛往德里轉機空檔時間,有一位師姐拿出相機瀏覽時發

現拍到有法輪瑞相,而紛紛傳閱。這好奇心下有菩薩問我是否也拍到?方才拿出相機

檢視,我一路從沒使用閃光燈拍攝,但在第12號佛窟中的幾張照片,我PO出來與大家

分享,如果這真的是法輪顯相,我相信這是全體48位團員對諸佛菩薩虔誠恭謹之心,

所感應道交的瑞相。而不管有沒有瑞相感應,自己經過這一趟殊勝的佛國之旅,日後

對佛法的信願心,更是堅定永不退轉的。

 

謹此

 

合十

感恩

 

 

 

….

 

延伸閱讀:

 

[印度教]

簡單而言,仍以創造之神梵天(Brahma)、保護之神毗濕奴(Vishnu),以及毀滅之神濕婆(Shiva)為三大主神。但印度教義中,創造、保護及破壞將不停更替,為一輪迴的業,所以三神在印度教中也是一體的。

[耆那教]

佛教《阿含經)裏時常提到一位與佛陀對話的長老尼犍子,就是耆那教的創始人。尼犍子又稱為大雄,也被稱為耆那(Jian>,其意在梵文是征服者。耆那教徒力行克制肉慾的修道方式,來達到身心解脫,是標準的苦修守戒的修行人。耆那教義認為宇宙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天地萬物,不管有形無形,都有靈魂,所以教徒是不殺生的極端奉行者。信徒們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以防吸入小昆蟲;走路帶掃把,以清除路上的小生物。此外,耆那教徒亦堅持赤身裸體,因為他們認為衣服是執著世俗的一種表徵。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編號第112窟。形式上創作沿襲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屬於修行僧人的房舍一般。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餘均係毗訶羅窟(僧舍)。但毗訶羅窟有時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顯佛殿的創作。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較印度教石窟樸實,但由於當時佛教已漸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離了笈多時代的審美觀,逐漸走向巴洛克式複雜華麗的跡象。

5窟是最大的毗訶羅窟

10窟是維什瓦卡爾馬窟Visvakarma)。

11窟稱兜德勒,有3層。

12窟稱丁德勒

 

 

 

 

留言

雲來集表示…
跟隨菩薩的腳步,一起參訪佛陀的故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感恩菩薩. @};- 菩薩文筆流暢.跟隨菩薩的文思,讓末學也遊歷12天. @};-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
版主表示…
此則為私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