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泊爾朝聖第十一天(2/22)

在阿占塔第二窟內,漆黑的大殿以眾多列柱隔出一條四方長廊,天花板上繪著蓮花等對襯的造型





這是第一號石窟內的莊嚴佛相

殿內正中央開著神龕,刻著一尊如來說法大石像,如來雙足盤坐在金剛座上,手結轉法輪印,身軀豐腴、薄裟披身、臉龐圓正、雙眼垂視、鼻挺唇厚,正是笈多王朝佛教藝術的代表。

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面。


頂上這隻牛的眼睛會隨著觀賞者的角度而不同~~具有3D作用喔~~




第十九窟的正廳為例,佛塔仍是祠堂中的主體建築,然而原本單純的覆缽形塔身卻開了一個大佛龕,浮雕式的立佛只披了一件袈娑。這時期為笈多王朝全盛時期,對佛像的坐姿和手相,均有其宗教上和藝術上的規定,從蓮花座到安逸座,從轉法輪印到合掌印等,均具體代表著如來禪定,施予,悟道等等各種不同的情景,這些不同的形象,就雕刻在兩旁列柱的壁上。


規模最大的佛塔26號窟的內部。 它有兩層高,頂部為圓筒形,還模仿木造建築雕刻了椽子。 石窟本來在構造上不需要這些東西,但為了美觀,為了讓它們更像木結構建築,整個石窟走廊到佛殿,都使用了這種仿木雕刻。

涅槃中的臥佛
以壁畫著名於世的阿占塔石窟,建築和雕刻的藝術性仍不容忽視。第二十六窟的
臥佛像,為阿占塔唯一的臥佛像,以佛涅槃的姿勢呈現。七公尺長的巨大佛身,
以吉祥臥姿進入涅槃,座下的阿難尊者和弟子們形容哀悽,天空則有許多飛天在
護法。在世界佛窟中,幾乎都會出現一尊巨大的臥佛,在敦煌石窟裡也 有一尊。



規模最大的第26號窟~

巧遇正在維修作水泥的補強工作人員~

西元六四○年左右,玄奘曾拜訪摩訶賴吒王國,即阿占塔目前所在的馬哈拉什特省(Maharashtra),爾後並在《大唐西域記》裏對阿占塔作了詳盡描述:「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面壑……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文中的大象應是跪在第十六窟石階前的兩具浮雕了。






第十窟內,有著傳統的筒形拱頂和拱道形式,中間佇立著一座千年佛塔(Stupa),由下而上的雕飾僅是簡單的平台、覆缽、平頭、傘蓋等,這是南傳佛教(Hinayana,俗稱小乘)時期的佛陀象徵,用來供奉佛陀的舍利子。

 

 

 

 

 

參訪阿占達石窟(AJANTA)—前往奧蘭卡巴(AURANGABAD

 

昨天從桑奇回到菠巴羅市區前,我們先抵達一座據說用來招待VIP的飯店用晚餐。下車時印入

眼簾是一座類似皇宮的建築物體,門口還擺放一馬車模型。服務人員引導大家到花園戶外用餐

。就著星空夜光之下,團員們好似被浪漫的氣氛感受到,全然放鬆享受豐盛的一餐。就連飯後

甜點冰淇淋,幾位師姐們還特地用高腳杯盛裝,在配上幾樣水果成為一杯水果聖代,不敢吃冰

的我,在旁也感染當下那份幸福的滿足感呢~~

由於有前一晚搭火車的經驗後,昨晚原本開車的時間是十點,但delay了快一個鐘頭,必須到

休息室等候。但每個人都氣定神閒,安然自在。或許學過禪修的人在印度比較快適應他們的環

境吧。

導遊打趣解釋說:如果印度人對你說:「等一下。」他們的一下大約都是30分以後。對等候

的人來說,正是培養耐性的最好訓練。反觀印度居民隨時隨地布塊一舖,安然自在哪裡都可以

躺下休息,更是令人讚嘆他們的隨性和樂觀。我們也趁此在候車室閉目養神,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第二晚我和室友輪到A車廂,四人一間頓覺空間、床位都變大,身體也不用弓著。而且今晚車

程只要6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奧蘭卡巴,一上車安頓好床位便可以躺下來休息,所以待睜開眼睛

天亮了也快抵達目的地。

 

下了火車我們依然先前往飯店盥洗用早齋,再驅車前往石窟。大約兩個多小時來到阿占達,但

必須轉搭環保電車上去。再經一個鐘頭抵達遊客中心已經又到了用餐時間,所以大家下車後先

用午齋再去觀賞石窟。烈日當空飯後經行,隨在高老菩薩的身後,一步一軀沿著往山腰的階梯,

大約一、二十分鐘腳程,這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阿占達】佛教石窟,呈一彎

新月似浮現眼底。哇!真是壯觀!綿延在整片的山谷中。

我們依序從第一個石窟參訪,緊跟在兩位導遊的身後,仔細聆聽石窟中壁畫和佛相雕塑的特色。

1 號石窟建於7 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 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 米,

3 個角度觀看有3 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

又似莊嚴凝視。 導遊並補充介紹頂上有一幅牛圖,牛的眼睛可以隨著觀看者的角度變化

,其實現代人所謂的3D影像在那時代就有啦!真是有趣又令人讚嘆的繪圖技巧。

拱門和6 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 中間有一大廳,四周

壁畫上有500 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 第1 窟內壁畫場面的幅度皆較大,最著

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

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面。

2 窟時代最晚,其前廊壁上與藻井等處都有壁畫。 洞內左右的小佛龕壁畫尤引人注

意,右龕以山岳為背景,塑造了婦女和兒童的形象,左龕的重層室內,奴婢們簇圍一貴

婦人,人物頗為寫實。 另外,週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夢等佛教故事,情節曲折,

內容更為廣泛。

在第16 窟內左邊牆上的壁畫,是喬達摩出家修道時他妻子的悲哀畫面,喬達摩出家修道

後,妻子耶輸陀羅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頭,憂傷欲絕、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現於畫面。 在

16 窟的外面,有一條小路,是在岩石上鑿成的,從石階下去有一門,門外兩旁各有一隻

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門,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 據說,唐朝玄奘法師在公元638 年曾

航行到此登岸,訪問阿占達石窟。

在第17 窟裡的佛在兜率天宮說法一畫,生動地描繪了眾多善男信女騎馬、乘車從各個地方趕

來,集中精力聽講的情景。畫中人物表情各異,不同的坐騎也表現得生動逼真。 阿占達石窟

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它雖然取材於佛的生平事蹟,

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

阿占達的佛殿窟,規模最大的佛塔26號窟的內部。它有兩層高,頂部為圓筒形,最裡

面有一個前方後圓的建築。 在這個建築裡,初期裡面供奉著純粹的佛塔,後期在前面刻

有佛像。 石窟起源於自然洞窟,由苦行僧及出家和尚居住地發展成僧院和禮拜堂,再逐

步經過人工開鑿而成。 當時,大多模仿平地的木造寺院和僧院而建,因此無論是佛殿還

是僧院,都在石頭上仿照木造建築而雕刻出柱子和樑。 約經過300年,在5世紀再次開鑿

阿占達的石窟在笈多王朝統治下,達到最鼎盛時期。 

我們先後分別在第19窟和26佛窟中持名念佛、繞塔三匝。置身在這令人驚嘆不已的佛像

石窟中,彷彿超越時空的隔離,諸佛菩薩現全身,祥雲來集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是什麼樣的願心和毅力,令當代的雕塑大師和工匠在這般堅硬的石壁上,一刀一鑿地將

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遺留給後人得已緬懷與追思阿!當我們梵唄的法音迴盪在洞窟中,

謹此最恭敬的心,願將此朝聖的殊勝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法會結束,大家趕緊把握這千載難逢的參訪

因緣,用心將石窟內佛教藝術拍下來。想起在參訪絲路的莫高窟和千佛洞當時的感受

,除了禁止拍照外,這兩個漢傳佛教石窟遭受破壞的程度更加令人不忍卒睹!今日能來此

感受佛法當年的興盛樣貌,做為一名佛弟子唯有以護持三寶、弘揚佛法、修學佛法,

來回報一切的眾緣和合。

 

謹此

 

 

待續中…

 

合十

感恩

 

延伸閱讀:

 

"阿占達"一詞來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無思"石窟開鑿於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當時佛教被定為國教,虔誠的佛教徒們為敬奉佛祖、研讀經書、修身養性,找到了這個丘陵起伏、景色秀麗的幽山深谷。  一時間,這裡僧侶雲集、香火不斷。  開鑿工作持續了將近1000年,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落,這里便逐漸荒廢,湮沒在了泥土流沙之中,直到1819年,被進山狩獵的英國軍官無意中發現,從此阿占達又奇蹟般地聞名於世,重放異彩。
中國唐代高僧亥奘於公元638年在印度遊歷取經時,曾到過此地,並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石窟作了生動的描述,這是關於阿占達石窟最早的文字記載。 
阿占達石窟共有29座洞窟,其中4座為佛殿,內有藏放舍利的佛塔,25座為僧房,陳設比較簡單,只有石床、石枕和佛龕,是僧人居住的地方。29座洞窟環佈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550多米。作為古代印度的佛教聖地, 阿占達石窟將佛教建築、雕刻和繪畫相結合,被譽為世界和東方的精萃之一。

 

 

 

留言